找到相关内容9096篇,用时10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玄奘法师对律宗之影响

    包含在止持与作持之内,是戒行的前后两部分;既有前后不同,不好立以为宗。只有戒行才能通贯始终,算是宗旨。在此,关于受随的界限,怀素亦有二解:(1)约诠之教说,律藏中所载的“受戒犍度”和比丘尼犍度中...律师的主要律学著作《南山三大部》,都是唐玄奘还没回国前已完成。而三大部中,最早也最体现道宣创宗的基本思想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,则早在唐武德九年,道宣三十一岁时已经开始撰写了,此时还没到贞观的...

    照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1873472.html
  • 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和改造

    开口标出,觉的我要加入所觉里头去,不在所觉外边转。”[10]从梁漱溟看来,柏格森要成立“全整的经验”,包括世间的感觉与出世间的境界。可是,梁漱溟还批评柏格森,因为他“所谓直觉的并非一种单纯作用……他...感觉则一无所有,若说有一样东西超越感觉而是实在,那不成话的,这就是唯识家头一步的议论。”[19]在梁漱溟看来,我们的五官感触到事物,以瓶为例,人心把五官的不同感觉,即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等复合起来,使...

    梅谦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1973473.html
  •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“人间佛教”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

    ,还有多重复杂的思想渊源:“第一,人间净土思想是以人们都有清净心为出发点的,认为除去妄心,实践德行,无须离开现实人间,把现实社会变成道德高尚、精神文明的净土,变成彼此互助、人际和谐的乐园。”“第二...的偏向,这一偏向,诚如大师所说,“不过是流布上的一种演变罢了”,它并不代表中国佛教自身的性格,更不能代表佛教的真实意义。当代而论,提出所谓“人间佛教”作为“死鬼佛教”的对治,保不定便会使人误以为还...

    董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173504.html
  • 佛门中的“安居”犍度

    积极性,自然提高,僧团的秩序在不自觉中,井然运转。但因历史、社会的原因,“安居” 制度曾被歪曲与误解,现在我们虽然在力尽恢复,正统的“安居”法,但也不妨借鉴些,中国传统的安居模式,体现出中国佛教的...点缀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,很难具体的运作起来,比如“利和同均”,按理说应是每个僧人都平均得利。如此一来,刚出家几天的与已出家几十年的老僧没区别;如果简单的以僧龄长短来分,又不能体现出佛教重视智慧的精神...

    照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373508.html
  •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

    ;,即指“五失本”。彦悰认为,只要执行“三不易,五失本”的译经原则,表达印度佛经深奥难懂的佛教义理。   正确表达印度佛经的正确义理,这是译经的...缺本。”3  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,已不像东汉、三国时期那样是私人行为,政府已经介入,符坚开始有组织地翻译佛经,并派秘书郎赵政主持这项工作。赵政是位佛教信徒,符坚逝后不久,他出家当了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373509.html
  • 阿赖耶识与真如及唯识古学今学辨析

    法产生的根源的呢?  《摄大乘论》所引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的一首偈颂,实质上涵括地论两派的纷争,并且能够说明各自的依持。这首偈颂是:  “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”[21]。 ...荆溪在谈到南北二道的差异时便说:“宗党既别,释义不同。岂地论令尔耶?”[12]  知礼谈到南道时,也曾“法性”与“性恶”一体指出:“虽相州南道弘地论者,以法性为依持,然不明性具诸恶法门。”[13]  ...

    袁经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473511.html
  •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

    之存在,既非吾人所感知,亦非推比可得,然以圣言之故,遂得信知其存在。[15]  以现量(或证量)为感性直观知识,以比量包括知性与理性知识,当无疑问。至于非量,因为它属于不正确的、错误的知识,当然...感性、知性或理性所认知的范围来看,自然不能算作知识了。如何看待这一问题?其实圣教量“ 既非吾人所感知,亦非推比可得”,不是感性、知性或理性所认知的范围,这是对我们这些尚未解脱的凡夫而言,而不是对已经...

    德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973552.html
  • 色业处

    成功地辨明六处门的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四界,很容易地看到明亮的有分意界。它是在心脏里以心所依处(hadayavatthu)为依靠。心所依处是由名为心色十法聚(hadaya dasaka ...dasaka kalapa)和命根九法聚(jivita navaka kalapa)则遍布全身。因此,除了心脏以外,若在全身非明净色聚里看到命根,知道它肯定只是性根十法聚或命根九法聚。为了分别这二者,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285473625.html
  • 略谈汉文大藏经的编藏理路及其演变

    大藏经,突出时代的特色,占据历史的高峰,在中国文化史、世界文化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。无愧于前人,无愧于后代。 目前,《中华藏》的编纂工作正在进行,我们的设想能否在实践中得到彻底的贯彻,还有待时间的...求法说”,佛教初传都与佛经的传写紧密相连,这说明佛经的传入与佛教的传入完全同步。也就是说,汉文大藏经的发展史而言,从佛教初传开始,进入汉文大藏经的写本时期。 汉文大藏经的写本时期,可以分为若干个...

    方广锠

    |略谈汉文大藏经的编藏理路及其演变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4073639.html
  • 论藏传佛教逻辑中的“非充足理由”理论

    必然联系于自己之时,或者是,既不使小项必然联系于自己,又不能使自己必然联系于大项之时,都不能使这个论式的小项必然联系于大项。如果是以上三种情况之一,那么我们可以肯定,这个三段论不是一个有效论式,...,如果是“非常住”,那么必定是“所作”(如果以存在为论域时如此)。中词必不系于大词而必系于大词的反面,所以是大前提相违论式。   ⑵中词相违于大词的隐含意义之论式。例如,数论派列出了“眼睛等事物...

    达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123873788.html